全国数百名专家学者齐聚南京一中,只为一件事!
2024-06-13
全国数百名专家学者齐聚南京一中,只为一件事!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会
南京市第一中学
4月19日-20日,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指导,南京市第一中学主办,江北新区教育和社会保障局、浦口区教育局协办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学课题(BHA220271)《新时代普通高中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期汇报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会成功举行。
近4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齐聚南京市第一中学,共同探讨新时代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汇聚多方智慧,共绘育人蓝图。会上,南京市第一中学近年来的课程建设及办学成绩得到了一致认可。
当天,教育部原副部长、江苏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王湛,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顾月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少将刘怡昕,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郭子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方胜昔,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吴秀亮,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东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招办主任张力,江苏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张卫星,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工委委员周鹏,江北新区教育和社会保障局副书记、纪工委书记周桂松,浦口区教育工委书记副书记、教育局副局长任卫兵以及高等院校、省市教育研究机构和全国知名中学的校长代表出席大会。
01大会开幕
南京一中校长朱焱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学校因应国家战略需求,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上集中发力,目前,南京一中已经形成集课程、平台、项目于一体的围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系统性谋篇,并在省市教育部门的指导关心以及合作高校的帮助下逐步探索推进。
今天的课题中期汇报和学术论坛既是学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一个规定动作,集中展示和报告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也是我们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相关工作的一个自选动作,希望来自全国高校、教科研部门、专家和同仁们来到论坛,分享思考和实践,集聚智慧和力量,互通资源和信息,共同为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贡献有效有用的路径和方案。
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指出,南京一中校园有着浓厚的科学氛围,学校将国家课程与科学校本课程融为一体,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实践与成果值得肯定。王湛强调,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基础教育必须而且必定能够做出重要的贡献。各类人才的成长都离不开基础教育,基础教育阶段要培育的主要是创新素养,培养发现创新人才,教育必须创新。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推动育人方式变革,从注重学科逻辑到关注生活逻辑,创设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注重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让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中心。同时要注重上下贯通、内外联合,将社会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结合起来,更好地助推人才培养探索。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顾月华表示,基础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发挥基点作用,南京一中在这其中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顾月华提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应面向人人来播种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特别是如何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石中英表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科学事业,必须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品质,不像传递学科知识那么简单,必须在有价值问题的解决中才能够实现。为学生设置大量的、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是激发他们创新意识的基本路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绝对不可能在一遍又一遍的刷题中完成,只能在真实地感知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实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这是新时代赋予每一位校长和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郭子建表示,3年前,自己与众多院士一起成为南京一中“崇文导师”。“院士1课堂”是南京一中创新探索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一次尝试,也是对科技教育普及方式的一个探索,对扩大中学生知识面、提高中学生对科学的理解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期待有学校以外的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其中,提供更多维度的支撑,构建上下衔接、横向融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格局,学校之间构建起良好的教育生态链,保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教学设计等方面的连贯性,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02江苏少工院课程实验校授牌
2021年南京一中与江苏省工程师协会
联合共建江苏少年工程院,
整合了高校、科研院所、
国家实验室、科技馆等各方资源,
探索青少年科技特长培养
和创新潜质培育的途径,
助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随着江苏少年工程院项目开展深入推进,
小营员们在“崇文少年·科学行”活动中
走进清华、南大、东大、
中国天眼、紫金山天文台科研机场所,
参加讲座、科技研学、实验室参访等,
培养志趣、启迪创新。
大会现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怡昕、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方胜昔
共同为江苏少年工程院课程
实验校(首批)授牌。
下一阶段,
江苏少年工程院将与各实验校深度合作,
挖掘具有科技创新潜质的学生,
做好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式培养。
江苏少年工程院课程实验校(首批)
南京市第一中学初中部
南京民办实验学校
南京求真中学
南京一中明发滨江分校
南京一中江北新区分校
仪式后,与会领导、专家
走进南京一中浸润式科学课程基地,
参观了江苏省浸润式物理学习课程基地、
创做坊、制造社、
科学广场等校园科学场所,
深入了解南京一中科学教育课程矩阵
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经验。
03学术引领,专题分享
新时代下拔尖创新
人才培养有何需求?
又面临什么挑战?
培养创新型人才时如何激发潜力?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李曼丽
南京一中校长朱焱分别从不同角度,
分享了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与思考。
《“强基计划”学生发展的三年追踪研究:特征、趋势与挑战》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曼丽
未来的发展,希望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要提供更多的生涯发展方面的课程。人才培养,我们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面对生活多元化的学生群体,营造多元的、开放的教育生态环境。
第二个挑战就是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Ai时代人机协同学习,最重要的是看我们有没有提问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都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
第三个挑战是在冒险精神和空间方面提倡留白不超载。要给学生“生命留白”,让他们去贡献出思想,贡献出思考。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科研探索和冒险挑战,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质。
做好大中衔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今天大家的共同的话题,建设教育强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的构建,自主培养大批的搭建创新平台,对于我们来说责无旁贷,我们应该携手挺应担当,躬身路径,响应时代的呼唤,引领时代的发展。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有效机制和实践路径》
南京市第一中学校长、课题主持人 朱焱
朱焱校长介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学课题(BHA220271)《新时代普通高中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于2022年开题,2023年3月举行6大板块19个子课题的开题论证。一年多来,南京一中课题组推进顺利,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课题组在省级以上刊物刊发25篇,C刊及核心期刊发表11篇;开发了创造性物理演示实验、多旋翼飞行器、天文观测、奇妙的植物等31门科学类校本课程;获批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基地”示范学校等称号。
朱焱校长分享,近年来,南京一中加快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全面布局和综合施策,在培养模式上紧紧抓住“协同”和“开放”两个关键词。“院士1课堂”已经举办了31期,数万人次学生线上线下聆听参与;来自全省的小营员们参加江苏少年工程院的“崇文少年科学行”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志趣、启迪创新。“数理人才贯通培养实验项目”深入探索高校和高中“双高合作”的贯通式培养的务实路径,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同步提供竞赛课程、科创课程、大学先修课程、科学实践课程、生涯规划课程、研学课程、英才计划相关学习内容等。
朱焱校长表示,人才培养需要多元化育人主体(学校、家庭、社会)的各司其职、同向协同;更需要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各个学段的共同努力。人才培养需要多样化育人资源的聚力和补充,要以开放的心态开门办学,为学生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04拔尖人才,贯通培养
大中衔接,
多方联动,
能够更好地助力人才培养。
现场,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文雯
以《大中衔接视角下的高中课程研究》为题,
就如何贯通大学和中学人才培养课程的
一致性和衔接性,
与现场的教育同仁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大中衔接绝不仅仅体现在高考招生选拔,也绝不仅仅是单纯以大学本身发展目标为指向的衔接,而是大学与高中教育“整体性”的相互衔接,是一种以“双赢”为目标的衔接,是大学教育的专业性与高中教育的选择性和多样性之间的相互衔接,是大学通识教育与高中素质教育之间的相互衔接,是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发展之间的相互衔接,是大学教育中学生的自主性与高中教育中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之间的相互衔接。
大中衔接视角下,高中、大学课程编制需注重科学化逻辑,按照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进行分类和综合,注重的是学科体系标准和一致性。大学与高中的关系已经逐步从过去的“选拔性模式”转变为一种“共生性模式”,两者之间也正在形成一种相互约束和促进的互动关系。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早期发现很重要,
贯通培养也很重要。
在当天的主题沙龙中,
专家们就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双高协同”
“数理人才贯通培养
实验项目的实践探索”
2个主题,
展开了交流与讨论。
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和时代发展紧密联系,进而不断推进科研工作、人才培养工作。南京大学始终注重“向下”与高中教育紧密衔接,为中学生源源不断地提供相关科学教育课程与平台资源,在中学阶段点燃学生心中科学的火苗。同时在本科教育阶段,注重在学习能力的养成、价值观的养成方面形成一贯式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真正的人才。
江苏省天一中学校长朱卓君:
人才培养是连续的,教育是终身的。天一中学坚守初心,深耕教育,一方面紧跟国家政策,另一方面与大学保持紧密联系。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教学小班化,因材施教,增加教学弹性,解放学生思想。第二,丰富课程多样性,以跳跃式思维培养学生的生活积极性。第三,协同与贯通,与高校上下协同,与大学资源联动;与高中横向联动,互相学习创新人才培养经验。
东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张力:
依托于东南大学丘成桐中心,东南大学有更多的机会与高中共同探讨拔尖创新人才话题。目前东大在和南京一中的合作中,开设了先修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和数理分析,供有能力或有兴趣的学生自主选择。联合中学开展学术日,让学生走进东南大学,接触大学课题与研究。对学业顶尖的学生开设旁听课,现有被推荐的中学生,在难度较高的授课班级中名列前茅。未来,东南大学将发挥大学资源优势,举办学术交流夏令营,开设丘班课程研讨会,联合国内外高校走进中学,更好地做到双高协同共育人才。
南京市第一中学副校长陆芷茗:
“数理人才贯通培养实验项目”在南京一中实践两年以来,积极用教育变革推动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在科学实践方面,南京一中带领学生接触最前沿的科技成就,立下科技报国的少年志。在科学浸润下,南京一中也取得了初步的培养成果,如5名学子通过2024年中科大少年班、少创班校测;3名学子入选2024信息学省队,团体总分获得第1;7名学子在2024清华、北大训练营中拿到清北“最优惠录取资格”......希望未来,高校能够为拔尖人才提供优录通道,为拔尖人才提供接续培养,与中学联合为国家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05基础教育,人才筑基
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的“基础”,
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
扩优提质,
让人才“脱颖而出”,
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实践。
大会现场,
全国12所大中小学专家,
结合实践经验,
就相关话题进行了展示与分享。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董林伟、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大伟主持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 吴蓉瑾
学校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的情感教育体系,为每位学生建立数字画像,采集德智体美劳方面的信息,来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发现具有创新意识的孩子。同时以学生的兴趣、特长为支点,因材施教、跨学科合作,让学生了解自己,让老师更了解学生,找到适合的教育学,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江西省上饶中学校长 张禹芳
如何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一直是学校关注探索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产生了几点思考。如何在教学方面不断变革,探索适合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如何做好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的衔接,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为创新人才提供更丰富的课内外课程资源。张校长表示,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走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认识误区,改进和推动实际工作。
四川省雅安市田家炳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刘远明
学校不断推动区域内外优质教学资源融合,由“分散培养”向“抱团发展”转变。同时加强初高学段能力融合,由“分段割裂”向“连贯共通”转变。融合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和社会价值取向,对未来做出规划,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基础拔尖创新人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实验中学校长 马健
学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空间,为校内学子开展“校园开放日”,即在休息日,同学们也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地前往校园内地任何场所,运动、做实验、阅读书籍、查阅资料等。通过开放形式引导让同学们遵从自己的内心,增加学生成长的自主性和内驱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校长 周迎春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仅要为已经表现出拔尖潜质的学生提供支撑,更要为全体学生成长奠基未来。重庆八中构建了专项拔尖(志趣导向、专项突破、高端教练、学科拔尖)、科创领军(兴趣导向、创新驱动、项目载体、特色领军)、综合卓越(个性辅导、贯通融合、全科发展、综合优秀)、三创超越(保护兴趣、激发创意、真实作品、全球视野)四四大系统、全学科一体化课程。在新时代里,希望更好地贯通共育模式,贯通大中小一体化发展。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我们永远在路上。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党委书记 夏雷震
学校将高校的不同的学科相对应构建成文科类、数理类、工程类等7个专业大类,围绕专业大类在高中开展原创课程,助推同学们发展兴趣、挖掘潜能、树立人生规划。同时,夏雷震认为卓越工程师和科技人才的培养是高中教育应该承担的一个责任。因此,锡山高级中学开设的工程类课程,注重科学教育与贯通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信心,养成工程思维,从而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河南省安阳市第七中学校长 张颖君
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承担派,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学校坚持优化为创新而教育的师生成长体系,教师要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坚持要求教师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扎实的知识素养,过硬的能力素养和深厚的人文素养,从而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南南京市天正小学党委书记、校长 王九红
小学要兼顾教育的公平性,学校要做的不是直接培养,而是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基。大力宣传“适合发展”的教育主张,普及“适合的教育”,这是中国应试教育传统的与时俱进,也是小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适合方式。天正小学建设“正”文化价值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正”能量品质。完善学校机制,将刻板制度变成‘’适合发展‘’的制度。丰富课程,形成天正校本课程体系。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魏军
当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已经达成共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家庭应在这几个方面作为:1.支持孩子自主发展,鼓励自由探索。2.适度教育参与,协作挑战性任务。3. 提供情感服务,增强孩子心理安全感。4.树立榜样示范,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发展创新素养。
在对知名创新人才的教育背景研究中,发现以下家庭教育的共同点:更重视教育、更重视兴趣培养、支持孩子自主发展、鼓励孩子创新探索、创造积极的家庭情感氛围。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协作,创新潜质持续发展需要家庭和学校提供自由宽松的发展空间和多元评价标准,加强对青少年创新潜质的培养。
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 田俊
在基础教育阶段助力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将兴趣转化为志趣,为将来所从事的领域打好基础,做好规划。学校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十一学校丰富课程建设,创造适用于每位学生发展的教育,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用多学科拓展课程激发学生个人兴趣、扩大知识面,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放在更广阔的视域来考量。
贵阳市第一中学校长 曾强
当一所学校既要兼顾高考,又要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就要把握好其中的度。创新人才的培养,一个要注重兴趣,一个要注重思维。无论是教授文科还是理科类科目,都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思维”,让同学们学会将不同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锻炼思维。一节课上,能够学会、应用一个方法、思考、解决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那才是真正落到实处。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朱斌
当下是个内卷的时代。这种势态下,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育者适应时代发展,做难而正确的事。在课堂上,走智慧课堂的道路,注重文理课堂区别,行成“附中范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个人实践、众多人物、时代精神编织在一起,抵达一个更宽阔的世界。
来源:办公室
编辑:办公室
审核:办公室
编委会:周洁 袁靖涵 李倩 舍春 桑迪
栏目主编:周洁
视频制作:《名校名家行》栏目组
联合制作:
光明日报《教育家》江苏事业部
江苏教育频道《教育周刊》名校名家行栏目组
南京电视台牛咔视频《新魅力校园》栏目组
江苏新魅力校园融媒体中心
-
南京市鑫园小学成功举办“你的学校可爱吗”主题活动
2024-11-12 -
【小学部】守护童心 筑牢校园“消防墙”——南师附中高淳学校小学部消防主题教育活动掠影
2024-11-12 -
南京市樱花小学“诗词里的学科”系列活动:探索跨学科融合 引领阅读新风潮
2024-11-12 -
《我行我知》原创交响合唱音乐会在南京晓庄学院精彩唱响
2024-11-12 -
视听盛宴!这场演出,精彩!
2024-11-12 -
深化南北教育协作!连云港近百位班主任来锡研修
2024-11-12 -
南师附中高淳学校小学部2024年秋季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掠影
2024-11-12 -
【南苑动态】亲近自然 欢“橘”一堂
2024-11-12